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及病理组织学分类
子宫内膜癌是指原发于子宫内膜表面或腺上皮的恶性肿瘤,具有侵犯肌层和远处蔓延的潜能。近30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另外对宫颈癌的筛查,使癌前病变得到早期治疗,宫颈癌的发病率有明显的下降,在发达国家子宫内膜癌已成为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病因学、组织学和生物学特征的不同,子宫内膜癌可分为两大类:
①激素依赖型(Ⅰ型):发生与内源性或外源性雌激素的增高有关,占子宫内膜癌的大多数(80%~85%);癌的组织学类似增生期的子宫内膜腺体,称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常分化好,对黄体酮治疗有反应,预后较好。
②非雌激素依赖型(Ⅱ型):占子宫内膜癌的10%~15%,组织学表现为浆液性、透明细胞和未分化癌,常分化差,侵袭性强,高分期,抗激素治疗,预后差。卵巢的表面上皮、输卵管、子宫和阴道上1/3具有共同的胚胎学起源,都来自体腔上皮及其内陷形成的苗勒管,随着胚胎的发育形成各自的器官和组织,在这些器官组织仍保留着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未分化细胞。
因此,当子宫内膜发生肿瘤时,大多数形成与原子宫内膜相同类型的子宫内膜样腺癌,而且也可出现其他部位苗勒上皮的分化,如这种分化成分为良性表现时,称为化生,纤毛细胞化生、鳞状化生、乳头状化生、粘液性化生等;如分化的成分为恶性时,当其达到一定的量,称为混合性癌和特殊类型的癌,如浆液性和透明细胞癌。类似的情况也可见于卵巢、宫颈等苗勒管上皮,形成女性生殖道大苗勒系统的概念。认识和了解这些特征对子宫内膜癌的正确诊断是十分重要的,也是WHO根据肿瘤组织学特征对子宫内膜进行分类的依据。
1 子宫内膜癌的肉眼表现
子宫内膜癌多来自子宫体的底部和宫角附近,后壁比前壁多见。生长方式可为局灶性或弥漫性性生长。局灶型多为单个的结节、斑块、息肉或外生的乳头突向宫腔内,表面可见糜烂或溃疡,其下为灰白、质硬的肿瘤,可以或浅或深地侵犯下面的肌层。早期病变可因刮宫使病灶消失,对切除的子宫标本应注意宫角处寻找病变和取材。晚期病例肿瘤可穿透浆膜或向下扩展到宫颈管。肿瘤也可以表现为子宫内膜弥漫性增厚而无明显的肿瘤结节,瘤组织灰白、质脆、缺少光泽,常伴有出血、坏死和溃疡。
2 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类型
2.1 子宫内膜样腺癌(endometrioidadenocarcinoma) 是子宫内膜癌中最常见的类型,由类似正常子宫内膜的腺体组成,其特征是腺或乳头衬着单层或复层的高柱状细胞,长轴与基底膜呈垂直排列的极向,细胞的顶缘光滑、平整。从结构上可表现为:
①腺体出芽、分支,背靠背拥挤形成“大腺体”(macroglandular),腺的上皮细胞常呈放射状衬在极细的间质网架上;
②增生的腺形成复杂缠结的管道,呈彩带或迷宫状;
③腺上皮增生形成大量腺腔内或外生的乳头;
④腺增生融合形成筛状,无间质的介入。从细胞学的非典型性可表现为轻度:细胞变圆、核大,可见核仁;重度:明显的多形性和明显的核仁。子宫内膜样腺癌从高分化(常与复杂型不典型增生难以区别)到低分化(与未分化癌和肉瘤难以区别)形成连续的组织学谱。癌的分化降低时,出现缺乏腺体分化的实体片、巢,随着分化的降低细胞的不典型程度也趋于明显。根据实体片、巢在肿瘤内所占的比例和细胞的不典型程度,将子宫内膜样腺癌分为三级:
1级,实体片、巢≤5%,细胞轻度不典型;如细胞重度不典型升为2级。
2级,实体片、巢6%~50%,细胞轻度不典型;如细胞重度不典型升为3级。
3级,实体片、巢50%,常伴有重度细胞不典型。
分级时必须注意鳞状/桑椹体(morula)成分不作为分级的依据。子宫内膜复杂型不典型增生(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权威医院民间偏方治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