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药能好,禁止运动,这些膝关节炎治疗误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膝关节的疼痛、肿胀以及活动受限等,在骨性关节炎的认识和治疗上患者常常容易陷入一些误区,造成延误治疗时机,或者得不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我们需要对关节炎的误区加以认识和理解。
误区一:膝关节炎要禁止运动
既然关节过度负重有害,是不是要禁止运动。这种观点是绝对不正确的,或者说,也是骨关节炎治疗的另一大误区。
适当膝关节运动是治疗退行性骨关节炎的自身要求。关节炎不仅导致关节疼痛,也使关节僵硬。运动可有效减缓关节僵硬,维持关节灵活性,同时,锻炼关节周围肌肉、减缓因疾病导致的肢体肌肉萎缩,这些最终会减少骨关节炎患者因关节无力或不协调所致的关节反复损伤和退变加剧。
推荐的不伤害膝关节的运动有:游泳、快走、骑单车、打高尔夫球等。
误区二:骨关节炎是老年病,与中青年无关
骨关节炎多见与50岁以上的老年病人,但与患者中青年时的体重、膝关节是否受伤以及一些特定职业(如职业运动员)密切相关。女性的骨关节炎平均发病相对男性更早。
骨关节炎发生的本质是随着年龄增长的软骨退变,或因其他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导致的关节骨性组织增加,出现骨刺等现象引起关节剧烈疼痛。近年来骨性关节炎中青壮年人群的比例有明显上升,通常都是由于剧烈活动造成的关节损伤,或长期过度劳累形成的关节软骨磨损而导致的。
误区三:上下楼膝关节酸痛是正常的
许多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病人,早期平地行走并无明显不适,只是觉得上下楼膝关节酸痛,认为这是正常的。其实,很多情况这已经是骨关节炎的早期临床表现了,最早发生的年龄可在35岁到40岁。
随着年龄增加,许多人需要靠手拉扶梯上楼或单腿上楼,甚至出现下蹲站起困难。这种以髌股关节退步为主的膝关节骨关节炎在我国较多见,却容易迷惑病人,因为病人可在以后较长时间内正常平地行走,并且病程进展缓慢。然而,由于这类骨关节炎一旦发展到平地行走也疼痛的程度,常常会导致明显的大腿肌肉萎缩,病人行走无力、常有膝关节打软,甚至会突然摔倒。
所以,需要对上下楼膝关节酸痛加以重视。
误区四:药物可以治愈骨关节炎
不少患者依赖于服用止痛药,确实能够达到缓解作用,但并不意味着病情完全得到控制。而且药物大多是有副作用的,经常服用容易对胃肠道、肾脏等造成一定损伤,还可能抑制软骨形成影响关节功能恢复,造成疼痛反复发作的情况。
骨关节炎的治疗还是应该进行专业就诊和规范治疗,根据对病情的区分达成不同的治疗方案,比如病症较轻的可以经过用药达成控制,出现关节软骨损伤的进行相关手术治疗。
误区五:膝关节伤后无骨折,休息几天就没事
膝关节骨关节炎与患者年轻时的关节受伤密切相关。但很多人却误认为膝关节外伤后,只要拍片无骨折,休息几天后肿胀退却,又能走路,就没事了。殊不知,膝关节损伤多会伴有韧带、半月板甚至软骨直接损伤。
研究显示,膝关节韧带或半月板损伤10到15年后几乎所有病人都会患上膝关节骨关节炎,其中,膝关节前十字韧带损伤容易被忽视或漏诊,其后期继发的软骨退步不仅进程快、而且范围广,许多病人接近50岁就不得不施行人工关节置换。
误区六:人工关节术风险大,老人不适合
人工关节置换术自上世纪60年代广泛应用于临床以来,已成为治疗人类关节毁损最成功、最有效的外科手术。其中,髋膝关节置换最为常见,每年全球需要手术的病人超过万。
由于其在解除关节疼痛、矫正关节畸形和恢复关节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其他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手段,且使用寿命也提高到接近20年(90%存活率),为众多中老年骨关节炎晚期患者提供了相对可靠持久的疗效,现代人工关节置换术被公认在骨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医院膝关节炎案例展示
温馨提示:
更多「骨科疾病」治疗、预防等相关疑问,可留言、拨打电话、扫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