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输卵管积水 > 临床表现

李玉宾脉诊心得三

      

脉法之滑涩

今天给大家讲脉法,滑涩。以前我们讲过,就是说脉法里有六残贼脉,弦紧浮滑沉涩。弦紧浮滑沉涩皆是气血之偏。就是人身体得了六气之偏。而弦脉居于六残贼脉之首。所以呢,慢性病有七成以上的病人都为弦脉,或者兼挟有弦脉。我们今天讲的呢是滑涩之脉象。也是属于六残贼脉之内。滑脉,大家都知道,就是说,我们平常呢,看电视或者是听一些,一搭滑脉,妇女一搭滑脉,首先要考虑到是否是孕脉。这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滑脉。另外一个涩脉呢,其实在临床上并不太多,需要我们有了一定的临床经验以后,才能够对涩脉有一定的了解。什么涩脉如青刀刮竹如雨沾沙。这都是我们古人对涩脉进行取类比象的描述。我们先谈滑脉。滑脉是什么?滑脉按内经上最原始的解释,血多气少为滑。气多而血少则现涩。这是这两种脉象的不同之处。这里呢可以给大家举个例子。就好象象管道里,一个橡胶管,一个有弹性的橡胶管道里,它里面当它水多了以后,但推动力又不是太足,这时候它的波动是比较缓和的。并没有那么太钢强。但由于水量比充沛,脉体比较稍微扩大一点,圆润一些。所以这时候的脉象呢就叫滑脉。相反,什么叫涩脉呢?就好象橡皮管道里面水少了,但推动的力量又非常足。这个时候就会显示出来什么现象呢?它有些气泡。这个时候呢,整个脉道,收束些,也就是小一些。脉体是小一些。由于脉气,就是里面动力足吧,所以掺杂一些气泡,它没有流利的感觉。这时候就是涩的现象。大家可以在临床上根据我说的去进行一些体会。古人讲,涩脉如雨沾沙,就象雨滴过来以后,沾的沙子一样,这是感觉。如青刀刮竹,青刀刮竹也是感觉。都是根据感觉,你去刮也可认,但跟青刀刮竹的涩不是一回事情。就是说是一种感觉,是一种象。咱们民间中医网上有一个李光宇脉学,大家想看可以看看。但是我觉得他那个不是脉学。他那个已经不搞象了。已经都搞形而下的东西。都要把它类比出来都要量化。就差量化了。分为什么弦什么弦。医学的东西,你可以搞量化,入门,但你一学到最后,都是形而上的东西,肯定都是象上的东西。它是一个多维的多方面的东西。你不能把它串到一条线上来对比。就象大家都是方方面面的人才。你不可能划到一根线上,分个谁高谁下。谁97分,谁98分,谁多少分,用这个来衡量,没有意义。昨天有时间凑巧看到了李光宇脉学,所以跟大家谈一谈,大家也可以仔细看一看。发表一下自已的看法。中医的脉学,就是气血为一,由一气分化而来的不同种的现象。这不同种的现象就归于一点,这才能达到就是说,知其道者,一言而蔽之,不知其道,流散无穷。世间万象吧,你观察是越来越繁复,各有不同。但是,智者察其同,愚者察其异,一定要掌握所有现象的共通之处,它的根本之处。持简以御繁。简易之道,我们老祖宗,易经中体会的,认识万事万物的原则。滑脉,血盛而气虚,为阴脉。阴中有阳。所以呢,我们讲,滑脉分沉滑与浮滑。沉滑是阴中阳升,浮滑是阴中阳(长)。我把这个逐段念一下:滑涩者,阴阳之体也。滑则血盛而气虚,涩则血虚而气盛。这讲的是两方面不同的现象。血气也是不同现象的描述。就是一元真气化现的不同状态。肝藏血而肺藏气,故肝脉滑而肺脉涩。肝脉是升达为用,以滑为体,阴为体阳为用。涩脉呢,肺气是阳为体而阴为用。所以呢,肺气降而肝气要条达、升达。肺性收敛,肝性升发。收敛则涩,升发则滑。金自上敛,木自下发。是以肺脉浮涩而肝脉沉滑。敛则气聚,发则气散,是以肺脉涩短而肝脉滑长。长是什么,长是(自过其部),就是三部的话,三部(条条),它主要讲的是寸尺部有余就叫长脉。寸尺部不足就叫短脉。临床中,长短脉是时常见的。长则气滞,短则气衰,在临床上大家可以体会一下。敛则气聚,发则气散。是以肺脉涩短而肝脉滑长。气者,阳也,而含阴,血者,阴也,而抱阳,故滑为阳而涩为阴。脉法: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以金水之性收藏,木火之性生长,收则浮涩而生则沉滑,长则浮滑而藏则沉涩。滑者,生长之意,涩者,收藏之象,而俱非平气。脉法:脉有弦、紧、浮、滑、沉、涩,名曰残贼。以其气血之偏,涩则气盛而血病,滑则血盛而气伤也。大家知道,滑涩是气血多少和偏盛的现象,不一定是血病也并不一定是气伤。寸应滑而尺应涩,肺脉之涩者,尺之始基,肝脉之滑者,寸之初气。尺应涩而变滑,则精遗而不藏,寸应滑而变涩,则气痞而不通。寸过于滑,则肺金不敛而痰嗽生,尺过于涩,则肝木不升而淋痢作,是以滑涩之脉,均为病气也。大家看最后这段,黄元御先生讲的是寸不过滑,尺不过涩。这段大家要好好的体会一下。在临床上是有验证的。黄元御先生的脉法可以说是非常精湛的。首先呢,黄元御先生明明白白的把滑涩脉讲出来了。我呢跟以前一样,随便提几个问题,大家讨论讨论,然后加深一下理解。肝脉升发,故肝脉滑。升达所以沉滑。收敛位于上所以浮涩。现在,如果肝脉涩而肺脉滑是个什么现象呢?肝脉为什么涩呢,肝脉涩又是什么原因呢?大家可以通过这个话栏打一打。为什么会肝脉涩呢?肝脉涩其实比较常见。很多病人肝脉弦涩。临床上肝脉涩的病人多,非常多。因为呢,经常遇见以前有过肝病的,或者长期情志抑郁的病人肝脉涩的多。还有肺脉滑的病人也多。我先讲肝脉涩。肝脉涩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出现?为什么会肝脉涩?大家知道,肝脉涩呢,涩为气多而血少。本来肝脉应该滑,木气应该荣达,应该是血多而气少。血虚不一定出现涩脉。因为血虚呢,血虚脉会细,浮细。可能会精伤,不一定会肝脉涩。涩是什么现象的,按内经的说法就是“气多而血少”。气多而血少是什么,血是什么,血指营血,不是指荣卫之气,都讲的是脉动。一种是升发是营气,一种收敛是卫气。荣卫交流,流动的。伤寒论中,所谓营之于卫皆阳也,都是脉动的这一股阳气。现在出现就是说脉涩不流利。肝主藏血本身是,水中生木脉道不流利,就是说肝气有阻涩,多是血虚还有淤滞,导致肝脉容易有涩脉。这时候就要分:有时候涩而有力,有时候涩而无力。涩而无力可能就是精气两亏,涩而有力有时候考虑还是血虚有淤滞。一般有淤的话,血一般都虚。旧血淤滞新血难生啊。所以如果我们活血化淤的话,用药不能太温燥,用药太过燥烈了以后,本身就可能耗血动风。以前对火神派了解比较多的人大家可以注意一些。这里面黄元御先生还讲了,“尺应滑而变涩,则精遗而不藏,寸应滑而变涩,则气痞而不通,这讲得是左寸。寸过于滑,则肺金不敛而痰嗽生。肺脉之浮,浮涩而短。再一个尺过于涩,尺过于涩这是什么,有余,涩而有力。肝木不升而淋痢作,肝木相火郁现于下。这肯定是中焦湿阻了,尺涩而精不足,我们看任何一个脉象,首先是查色按脉,先别阴阳,就是看浮涩还是沉涩,是有余之涩还是不足之涩。尺应涩而变滑,这个应什么意思,是应该的应还是本来就应该滑。我们知道尺分两尺。两尺是不一样的,右尺脉,可以应命门的象,而左尺脉应肾水之象,是要沉,脉如盈,它是要沉而滑。有这种滑象。所以呢,左尺跟右尺不一样,左寸和右寸也不一样。临床之中就是说肝脉涩,涩而郁于下的话,则不升,就有泌尿系统感染、痢疾啊这些种种不同的变化。但是呢,这两种也变化也是不同,为什么会泌尿系感染啊,泌尿系感染多在于血份,所以我们要利水,要养血荣肝,从这个角度走。如果出现大便不畅,大便没有浓血,没有血便的话,是什么?肝气郁于下,导致阳明经气不收,克伐的是大肠经的气,所以就导致大便不畅。那么阳明经气欲收,肝木欲盗泄,这边欲收涩,所以导致大便不畅。这个时候呢,如果郁热抟结血分的话,就会出现拉痢疾,淋痢。这就是一种湿热的现象。黄元御先生治疗淋痢的治法跟古代的治法不太一样。一般呢,水路,病发多以小便为主,融肝木所以利水。病在大便,产生这种浓血便,这时候要考虑有没有浓血,如果没有浓血,光是淤滞的话,肯定走气路,可以通下,可以在荣升肝木的基础上可以通腑。如果是浓血便的话,这时候要考虑,活血以及泄下疗法。所以说呢,肝脉应滑而反涩的,肝木不能荣升了,木气就必然下陷,必然下陷就会产生一些现象,比如尺脉弦涩,尤其是左尺脉弦涩。这往往是水不涵木。浮为水不涵木,沉则水寒木枯,一种是从阳化,一种是阴化。我现在给大家讲一下,如果现在肺脉不浮涩,浮滑而大,这种现象在临床上经常遇到。这种现象是怎么造成的呢?大家可以想想,肺脉为什么浮滑呢?肺脉浮滑,可以大也可以不大,这在临床上这种脉象非常多。就是说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就是说肺脉过于浮滑了以后,应现的是咽喉、五官等的病变。而右,阳明主降,在临床上右寸脉浮滑而大偏于内邪的时候,这时候合病往往是慢性咽炎,如果是过于滑大,能预见到,这时候可能是甲状腺有疾病,然后是甲状腺囊肿啊之类的。如果左寸脉偏于浮大,问题就比右寸脉浮大复杂一些。因为左寸脉浮大是什么?左主为阳升。现在左寸脉浮大呢,就表示开散的时候有淤滞,滞的时候,治疗的时候就不应该光用降,要注意开达,开达了以后才能降。所以说我们先疏散,先发表了以后才能够收敛。所以在脉决里讲,左手脉一浮大了,往往是有表邪,导致人身体气机受束了,太阳经气不能开。所以我们对左寸大右寸大进行这样的描述,当然在临床上,很多病人心火过盛,肝脉浮滑,寸脉浮大,心火大为先,这时候,一个是要治疗心火。寸脉过于滑,则肺金不敛而痰嗽生。右寸脉大的话,往往是因为饮食,伤食、伤寒,寒食上犯导致的,所以右寸脉滑。右寸脉过涩呢这就是病,黄元御先生讲,寸脉应滑而变涩,本来是滑呀,气盛,稍带涩象这时候变成了气痞而不通。一定要会读原文,如果你不会解读原文的话,过去古人讲,学富深思,这是对人比较高的评价,就是说这人擅于深入思考。你象尺应涩而变滑,是什么涩啊,尺脉是沉涩,变滑,变什么滑呢?浮滑。尺应涩而变滑,则精遗而不藏,相火不收。这里面讲浮沉之间还是有隐藏之意。寸应滑而变涩,寸脉本应浮。右脉主肺气,主阳卫,阳卫不足了以后,气不足了以后,经常会遇到两寸脉弱这种病人,沉涩而弱,这是气痞而不通。但这时候你要看,弱中涩,有涩的话为气多而血少。为什么会气多,因为气痞而不通,气淤滞了才会有余。所以,我们看问题的时候,黄先生教给我们说,哪块有余,有余是因为不足而来的,哪块不足,不足是因为有余而来,有余往往是不足。这是需要我们反复体会的。在临床上很多人,搭完脉后,说是有肝炎,肺炎,胆囊炎,或者高血压冠心病之流等等,可以根据临床经验去判断,但这个不是从脉直接得来的。是根据一些临床经验慢慢推来的。这是完全可能的。在临床上仔细思索后自已也会探讨。这不奇怪。问:在临床上平人脉多吗?答:什么叫平人脉我先告诉大家,平人之脉首先要应于时,而且呢应于四时以后,五脏六部之间的脉,有胃气,有根气,有神气。或也可弱一些,六部之脉无反象,然后可以论五脏六腑先天禀赋的有余和不足,这就叫平人。真正的平人,临床上我基本上没见过。可遇问:四岁小孩长期鼻塞不通,睡觉时发出很响的呼噜、便溏,扁桃体肿大,()深,痒,舌胎白腻。四岁小孩,应该给出两手脉,即使不给两手脉象,也要看指纹。现在小孩啊,三岁就可以看脉。不用单看指纹。小儿脉一般是滑数的,我们看小儿脉主要是看有没有滑象,小儿脉就象春天一样,春脉就是肝脉,肝脉应滑象,小儿脉本身就滑的。然后是小儿的脉率本来就快,数。小孩脉主要摸他两个手的脉,两手哪个过于浮过于沉,有没有细涩,如果没有这几点,这样先可以不用管它。然后呢,小孩三部脉不太清,不太明,只能根据大象,两部脉的大象。用一拇指然后统关部。小孩长期鼻塞不通,心肺有疾而鼻为不利、不通,因为肺不降,长期鼻塞为肺气不能潜降,肺气不能潜降又分一个虚和实,什么叫实呢,实则邪气盛,阳明小阳之气上攻,导致郁于上,相火郁于上,为实。什么为虚呢?正气虚,不足,精气夺则虚。睡觉时发出很响的呼噜,这是肺胃这一道有淤滞不通。有鼻涕,肺有积液为涕,气化不利。便溏为下泄导致的。扁桃体生理性肿大,痒的人呢,肺主皮毛,少阳相火气上泛于肺,所以发生痒。所以这个病人的现象呢,太阴肯定是寒湿的,太阴既然有寒湿,理中肯定要用。理中如果化裁一下,单用白术干姜就行了。中焦有滞的话用白术,上焦肺气臃滞有痰湿明显的话用人参。参术两味药可用可不用,但是茯苓干姜。扁桃体生理性肿大,咽部肿大一般也是少阳火象。所以这个病人,治这个小孩,鼻塞不通,首先要降少阳,降少阳,降阳明。大便溏,它就是湿,厥阴之上中见少阳,下则为厥阴,上则为少阳,厥阴一定要温升,这时候就要看,这时候化火的多少,然后是湿,如果有燥,如果燥扰的现象,荣升肝木的时候我们只用点归芍就行了,而不用归桂,然后再加上清降相火的药。肺金要清,时常不清则化燥。中医有个方子,叫霍胆丸,纯粹是从肺部清达相火,为什么叫霍胆丸呢,少阳胆气相火之气上逆,霍胆丸治疗相火上逆的鼻炎还可以,但也只是权法。寸滑阳实,胸中塞满吐逆,关滑气满食即吐。尺滑蓄血,蓄血是什么意思,代表血气有点臃滞明,是因为肝气不足,不升而郁于下,所认导致的暂时血气有余,尺滑蓄血,并不是血淤。血一旦由蓄转淤的时候,这时候就会由滑转涩了。问:这个病人渴而多饮,多尿,擅饥多食。答:阳明病有多尿,为什么阳明病尿频多尿?在伤寒论上有这条,阳明病在临床上有尿崩症,有用白虎汤、白虎人参汤治愈的案例,是常见的。为什么会多尿,大有都知道,阳明之气本降,主收敛,阳明之气不能收敛了以后,导致小便也不能敛,肾水之气也不藏,所以呢多尿、尿频。金气不能收吧。胎白腻,光凭这点来看,中土从于湿化,舌胎上有芒刺,左脉沉细,右关脉寸尺沉细。右关呢,主脾土,一般呢,脾土之脉以缓为主,涩完了是缓,缓完了要收,就是说脾土之脉以收以沉为顺。现在脾土之脉是浮了,浮了以后,就是土气不足,胃强而脾弱。右关脉弦大,如果右关脉能搭出弦脉的话,这就是有肝木克伐之象,所以呢是右边少阳、阳明之火都不降。所以说,内经有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就是这个现象。二阳之病,少阳、阳明逆于上了以后,阳气消烁,产生了这种多饮多尿,这个病人要怎么治呢,首先要治标,治标要怎么治呢,左脉沉细,左脉应该沉滑,沉滑为升,浮滑为长,既然不能沉滑,代表血份不足,左脉沉细,脉道血份不足。这个时候,要荣升肝木,要滋水涵木,怎么样滋水涵木,就是要养阴,养肾阴。在临床上呢,养肾阴用什么?脾阴的山药,熟地、玉竹等等这类药。降上焦阳明呢,天花粉,玄参,敛降浮游之火,然后是肝脾可以疏达。舌胎白腻,苍术化中焦之湿,干姜茯苓都要用。上焦呢,石膏,多渴多饮的话,石膏一定要用。石膏花粉,多饮多渴甚至生地都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一下。给大家就是说,用药的过程中,中土一定要运化,中土寒湿了,茯苓干姜就要用。下面水不涵木,有阴份不足,就要用滋阴药。上焦阳明之气不降,这个病舌胎上有芒刺,关键是少阳阳明不得敛。所以必须要清降少阳阳明,上焦黄芩都要用。清敛上焦,麦冬、五味,养肺胃之阴,清降阳明,中焦茯苓干姜还要用,要燥湿,如果不燥湿的话,这些养阴药化都化不掉。一心这个问题呢,上焦要清敛。为何左肝脉没有弦象?什么叫弦啊,弦是欲升而不得升,则会出现郁象。而这个病人,左关脉只有细脉来说,他的阳气已经虚衰了。如果阳气没有虚衰,就是说,阳气郁发,由会出现玄象,或者大象。象黄元御先生讲的就是说由左关脉浮而见肝气有余,肝气为什么有余呢?因为肝脾之阳不足,升达不上去,导致阴虚而郁。象你这个病人,他连郁的资本都没有了。而这个病主要导致的是少阳阳明之气不得敛降为主,不收为主,而不是不升。所以治这个病的时候,主要以清敛、荣、温化中下为主。而不能说是考虑升的问题。当然你把右边敛下来以后,左肝有时候可能会弦,所以敛潜的力量都没有只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代表这个病人的病因没有在左关木郁塞,有的病人,他一直左关病弦涩,有力,或者无力,或者浮,或者沉,都有弦涩的现象,这代表他受病之源,起之于左边,肝部脉。你这个病人的受病之源,在于右路金水不得敛降,这个是他受病之因。夜尿四五次,一般多为后半夜,为什么呢?子时一阳生,到了丑时、寅时阳气就要升达了。现在这个阳气一萌动了以后,由于肾水不能收藏,马上盗泄于下,所以后半夜尿多,往往是下焦肾气不得以收藏。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助肾气封藏。当然对于这个病人来说呢,他是精气不足不得以收藏,所以要考虑滋养脏腑精气,需要滋阴。但对于有些病人来说,是由于阳气不足不得收藏,这是下焦虚寒,阳不能化阴而导致的不能收藏,就象黄元先生讲的,三焦不归,然后导致的下焦不归。实则癃闭,虚则遗溺,下焦阳气不足了以后,导致了晚上遗溺啊,小便控制不住或小便多啊。这种的阳气虚而不固的这种遗溺呢,多在前半夜后半夜,没有明显的规律,前半夜也多,而且经常有尿失禁的现象。问:抵当汤和桃核承气汤有什么区别。答:这两种方子是伤寒论里的,还是有差别的,一个是心如狂,一个是血热已经凝聚了下焦了。心如狂,心发狂这是两种概念。抵当汤有表症,桃核承气没有。在临床上来说,抵当汤是郁热已结于内,桃核承气汤是郁热未结,这是两者的区别。抵当汤的病人,下焦必有宿疾,然后结于外感,病程非常长。这两种的病程不一样。抵当汤为什么有表症呢,可能是伤寒论认为有宿疾而导致的有表症的现象,宿疾为阴而引起的。而桃核承气本身就是由于外寒了以后,平常由于病人生活不当啊,热结入膀胱了,导致少腹集结。这个时候,里气并没有结聚。看这个问题,有个侧重问题。就跟我们人发病一样,我时候,它是因为长期在里面有郁气,它到一定的时候,郁气发出去了,这个时候治疗感冒,要顺其发展,要开达营卫之气。第二种是外感邪气,不正之气,戾气的话,一外感了以后,邪气盛,郁阻脉络,马上出现有余之相。这时候就需要清解。所以要根据表里不同,侧重点就不一样。如果是里面的,长久的本身就於滞了,从热化的时候,象温病,一路都要清热,这是因为冬不藏精了,里面阳本来就浮动,这时候一路都要清热。如果里病为次,然后是外受之病为先的呢,我们就应该以解外为主。所以每个人发病有主有次。每个人发病必然是三方面因素都结合的,有里有表再有生活规律不当,正气虚弱,三方面因素凑到一块然后犯的。这三方面的因素都找出了以后,分一下主次,我们就知道用药之先后,走近道。问:清肺金的药如何运用。答:肺金就是肺气不降,肺气为什么不降,是因为虚逆了还是实逆了,是因为胃气逆了导致的肺金不降,还是少阳火胆气逆了导致的肺金不降。所以原因不同,我们用药也就不同。以致于下元水犯高原,寒水射肺也可以肺金不降,那时候可以用附子生姜,降肺。所以根据不同种的原因,不同清肺金。不能象现在科学一样,什么症,肝脾不调,用什么药。什么肺肾阴虚,用什么汤头,这不行。这把中医都僵化掉了。所认我们古人讲就是说,方有执,守法不如守方,守症不如守方。至于痰淤、火淤,还有各种淤滞,要通过病例具体看,不能说单纯的。一盘来说,要清降肺金,证明肺里面有火了,要清肺金的话,肺胃是一路的,要降肺先降胃,清清胆胃胆胃清了,肺气清,胃气降了肺气也容易降。而且肺气呢有时候也要看看,肺气是不开不降,左寸脉你看大不大,左关脉如果有浮象,有表症,肺气不开,你还得开降,宣一宣肺,里面要用辛散的药。问:麦冬、玄参怎么选用。我就不给你讲了,这是本草里的药,好好学一下本草就知道了。这两味药的药性明显不一样。麦冬呢你一看,玄参,玄参黑色的,入肾,可以敛少阳经浮火,麦冬入中焦胃,治疗伤食,中焦亏虚这种病的。问:右寸脉上鱼。答:以前给大家讲过,有富有溢,脉都溢上来了,阴气乘阳,已经把阳气往上逼了,肺胃不得潜降。中土左升右降。现在左不能升右不能降,右不得降呢,右路是一套腑气,腑气是浊邪,不得通降,就没有胃口了。胃不能受纳、便秘这一套,失眠,胃不和则卧不安,胃不得和降,往下浮动。这个一看,阴不得合降,首先砂半理中汤,附子理中汤,肯定是阴症,中下阴症,上面还有阳症,头疼,要看上面的阳症化现的怎么样了。化现的是燥呢还是从阴化湿呢,平常口干口苦有没有,需不需要清阳明少阳呢,不需要的话,直接温下元就行,当然长期便秘,看看需不需要用点生白术啊,是不是肠道不能润通,是不是用点当归。相反还要看看左脉,左脉如果关脉大的话,是不是用点桂芍,相机而用。对于便秘时间长的,六腑以通为用,主要用大黄,有积滞在那,先要推陈致新,肠道有淤,肠道为多气多血之腑,往往带点血淤气结,大黄这味药本身就是活血的,可以用点生军、酒军都行。几剂药通下去,完了以后把方子再转回来,这个案列就讲这么多。右路三阳潜降,由天而入地,左路三阴由地而升天,右路三阳必须潜降,首先是太阳,太阳一开,然后阳明少阳,通降要敛降。知道这几点就行了,关键是中元,中州的问题,脾升则胃降,脾不升则胃不降。所以中土,枢机一定要转动,然后是下元的元阳之气能得化。人身是一元真气盈缩的体现。所以我建议学黄元御的人一定要看郑寿全先生的书,领会郑寿全的书,然后再轮廓黄元御先生的书,这两者融会贯通。如果两者不能融会贯通,对这两人的学问都不可能学好。我们只有把两者都融会贯通后,才能够理解他们两位大家,更贴切于他的原义。好,今天就给大家讲到这里,下节课继续给大家讲脉法。下节课给大家讲弦脉,然后把弦紧长短附带讲一下。今天把中医的脉法简单的理顺一下。脉法的起源、变化整体来讲一讲,这样大家在临证的时候心里有个底。我们搭脉,根据动向分为来去上、下、至、止几个部分。就是脉在上面的时候浮现来是什么样子,而沉下去时是什么样子,止时是什么样,来时又是什么样。而我们今天是根据黄元御的脏腑虚实来诊断。我们搭脉,一个是脉动,一个是尺肤,脉法的位置有时候,除了脉动,部分有高有陷。什么是独取寸口,就是以寸口之脉,侯一身五脏六腑气之虚实,这就叫寸口之脉法。为什么要取寸口呢?古人说,寸口者,气之大会要。营气是周营全身,一日一夜交汇的地方。脉气交汇,五脏六腑之气全交汇于寸口。寸口脉有几个特点,第一个脉是怎么来的,首先是要靠阳明胃气的鼓荡,脉气才能行于周身,阳明胃气,一身原气之本,是为根气,少阴肾气亏虚的话,脉象会浮散微弱,所以搭脉时讲究胃神根第一点讲寸口脉的部位,是根据关部来定的,腕后高骨,定关,桡骨径突,对应的是关部,高骨前,中医讲关,气机在这是阴生阳入,是关隘之口。我们古人,根据天地之气成象,来定出不同的气象,不同的脉度。关前一寸,一寸里面取九分,寸口脉阳气出九分,关前是阳出九分,九分里面以六分定为寸,关后阴入一指,阴气伏藏,由关部到尺泽穴。一尺里面取一寸,一寸里面关后三分,是为关,余下来的七分定为尺部脉,这就是寸和尺的分部。关于具体部位的长短来历,平常的动脉循经是手太阴肺经,但是也有很多人脉向行的不是手太阴肺经。一般是至关部以后,脉向内循,内安于手厥阴心包经,这是内斜脉。还有从关部外出并于手阳明大肠经,这是两种脉向的变化。按着道家来解释,一般人的脉向出关了以后向内走,心气偏抑郁,脉象偏于往外的,偏于阳的一面,就有点浮动,浮躁,阴的一面就有点抑郁。所以内弦脉的人经常有心烦抑郁的症状,无明烦恼。斜飞脉的人,上焦阳气不降,还有一种叫反关脉,是脉行直接从指部并于手阳明大肠经,这种人天生就是阳气不易敛降,阳明经气不容易敛降,这是生理的一种状况。会出现这种阳明经气不易敛降,就要靠后天的自己调摄,靠天时、地理几方面来佐助可以达到平和。下面讲脉法的部位。两寸部是上焦之分,我主张是不要强分脏腑。内经里有句话就是,上附上,下附下,就是上对应着上,下对应着下,咽喉对应着寸部朝上入鱼际,尺部朝下对应着双膝足踝,所以我们根据脉象定的上中下这种三部,而强分脏腑有点不太合理,因为如果定出来强分脏腑,象后代的脉经里也写着,左寸心小肠,心膻中,又有外内的问题。首先我的理解,脉象的靠内侧靠外侧,尺内以候腑,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内以候腹。腹中的疾患往往显示在两尺部脉,左侧候之以左,右侧候之于右,它是有左右的的隶属差别,左腿有毛病就是显示在左尺部脉,它不会映射到右尺部脉,相应的脏腑肌瘤都是以左应左以右应右。我们现在根据黄元御的脉法来看,左上两寸部脉,候于上焦之气,关部脉候于中焦之气,尺部脉候下焦之气。然后根据两手六部脉升降现象来判断元气升降的这种大象。左手按照黄元御先生解释,是由阴出阳,主精血,从精血中阳气升达,然后是水中升木,木中生火,来从这里考虑的。左路阳升阴长,右路阳杀阴藏,在阳气敛藏上有克制的这种作用。第一种,心火要敛藏,火克于金,肺气才能降,金克于木,胆气才能够下达,木克土阳明气才能下降。所以临床上很多疾病,阳明少阳之气是要相互克制的,然后是土克水,水气才能敛藏。所以左路阳升和右路阴藏,它是走的生克不同的角度。种种脉象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派生出来的?我们把四季脉象掌握好以后,就可以握阳升阴长的这个象。内经有六脉,就是大、小、缓、急、滑、涩,从这六脉来判断邪气的消长不同的现象。进而寒伤有十脉,就是伤寒通过十种脉象,也就是对脉气的强弱、脏腑的虚实来判断的。基础还是对四季脉的把握,进而对伤寒的十脉来判断阴阳的虚实。后代衍生出来的二十四脉、二十八脉,这些都要以四季脉为基础。难经里讲的脉象,也是根据四季脉象来的,它这里把五脉的藏象,又分别为五藏六腑,各自生克,显示出来,根据脉象判断脏腑虚实。今天讲的仲景的脉法和黄元御先生的理解。现在讲四时的脉体,大家要不断的用思维去揣摸它。春之脉,如若昭昭,如寻长端末稍,是怎么样为弦脉,其脉如弦。通过文字的描述,不断的去体会。春脉是阴中一点阳气,阳气于生动,由震化而生,这时阳气已经萌动,阴气尚末动。夏季,阳气慢慢形成疏缓涣散,慢慢浮散这样现象,就出来宏脉,阳气也是由内而外产生一种冲,这时一般脉象用离卦来解释夏季这种现象。大家记住,用卦象来现解脉象,也是一种表示的方法,但如果不熟的谈,这样理解有时会产生更多的名词,造成更多的障碍。秋季是一阳由内而生,一阴自外而生。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就是说秋天还是浮脉,已经有一点要收的意思了。这点要收的意思不是从里面来,是从外面来的。所以大家看兑卦,外阴爻而内阳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冬天是一坎卦,坎的卦象是一阳居于二阴,有人解释是坎中满,一阳居于二阴之中,我认为这个解释就不对。就这个坎卦的卦象来说,坎卦的内卦应该是阴,是一阴爻,最外面也是一阴爻,如果不用三爻画卦法,而用六卦画卦法,最会看的非常仔细,坎卦代表的是阴阳错杂的一种现象,他表现出来的外在暂时是阴爻,离卦也是一样,离坎两卦是一个互卦,它两是随时可以变化的。在临床上很多症状要注意,病人出现寒水之象,一转换就变成离火之象,所以离坎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相互转化的,很多少阴病,产生上焦,两卦互相流动,互相变化,互相为用,所以人的心肾之气是相互沟通,心肾相交,相互济济。由心君之气然后下敛变成肾水。黄元御先生说过:“方见上热,便知下寒之甚”,三阴病,病人平常就是虚寒的体质,方见上热,刚见到上面有火,就知道下寒之甚,坎水寒甚了,上面才会有火热。因为水火不相济济了,离越热,坎越寒。还有张逸安、张志聪,他就提过,有一分浮热则用一分附子,临床上很多虚症病人,上焦火越大,下焦用附子量越大,如果附子量没跟上去,症状不会很快解除。有微火的话,就用一点附子,这时就用补中益气了,甘温除热了,要是大热、暴热,都是阳不敛降。下面讲真脏脉。历来内经里对真脏脉有解释,黄元御先生也有解释,但解释的有一些不是让人一目了然的。大家想想真脏脉是什么?真脏脉现,五脏六腑之气皆因胃气而至于手太阴,就是必须靠胃气的鼓动,五脏六腑之气而至手太阴脉,就是脏气者不能自至于手太阴。黄元御先生解释说,邪气盛,精气衰,真脏之气独现,按理说邪气盛,精气衰,应该显示的是邪气的脉象,邪气脉象就是一股不正之气,一股非位之气,导致的这种脉象,即然是非位之气导致的这种脉象,为什么必然是真脏脉现?而且五脏六腑之气必因于胃气而至于手太阴。真脏脉现是什么含义呢?是一脏脏气败亡所显示的脉象叫真脏脉,即然是一脏脏气亏竭,为什么会显示真脏脉,因为这一个脏气已经亏败,这个脏气必然不能随脉象到达手太阴,这个脏气郁阻住了,手太阴显示是其它四脏的脉象,就象四季之气一样,现每一季之气,并不是哪一季气旺,而是哪一部脉气亏或哪一部脉气亡这种现象,四季之气有生有长有收有合,而无藏时,就是脉气整个都浮在外了,所谓脉气不得藏,这时真脏脉现就如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真肺脉至,大而虚,这是不得敛啊,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真心脉是什么,心气是开散的,脏腑之气不能开散了以后,真脏脉现后,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接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这是脏腑之气不得升达了,已经无力升达了,全都是郁结于下,所以真脏脉讲的是一脏的脉气亏虚,相反会显示这一脉气非常盛,这是脏腑之气亏,其它四脏之气自然这一气流转了以后,隔绝与此,根据这种状况显示出来的脉象来理解真脏脉,大家就会有一个比较好的认识。真脏脉现者,皆死于不治。这也不是这么说的。真脏脉现对于什么病人,到什么程度,这都是有讲究的。真脏脉现皆死,有几年死,这都不一定,内经和伤寒里有很多死症,现在也经常有。黄元御先生解释这个真脏脉,主要是从胃气败竭这个角度来解释的,我解释真脏脉,主要是从一气不至,有五脏六腑之气,有一气不至,一气败竭,从这个角度来解释。但是从黄元御先生的理论,五脏六腑之气皆属于中气之往来,所以一脏真脏脉现,也就等于中焦胃气的败竭,只不过败竭的方式不一样,部位不一样,会产生脉象不一样。下面把不同等的脉象按黄元御先生的思路来理顺一下。浮沉大小,五脏之脉,心肺俱浮,肾肝俱沉,脾胃居沉浮之间。阳浮而阴沉,其性然也。然阳主降而阴主升,阳体虽浮而内含降意,则浮中带沉,阴体虽沉而内含升意,则沉中带浮。沉而微浮,则阴不下走,浮而微沉,则阳不上浮。若使寸脉但浮而不沉,则阳气上逆而不交于阴,尺脉但沉而不浮,则阴气下陷而不交于阳,水火分离,下寒上热,诸病生矣。过去古人,很多人不讲究部位,黄元御先生的脉法是非常讲究部位的,不讲究部位是怎么回事吗?不讲究部位是在浮沉之间论部位,讲究部位是在浮沉以外,在佐以六部,举个简单的例子,左寸浮大,只这一点是什么意思,左寸本来就是木火升发的位置,而浮大也是木火外达之象,所以左寸浮大,代表心火内实,心火至盛的现象,然后根据左寸浮大,再看关部,关部如果有浮大之象,就是心肝火盛,木火之象。再看右寸沉大这种脉象,临床上不常见,但是我为什么举这个例子,就是叫大家按照黄元御先生这个思绪,把脉象理顺。左寸是木火升达,现在左寸没有浮反而沉,这是木火升达不足,在六部脉象看是这样的。但是一部来说它沉而大,沉而有力,沉实,按照一部脉象心火本身脉象来说,这是心气内郁,根据这种脉象,木郁就要达之。一见脉象沉,是金木收敛有余的脉象,它敛在里面了,还要看它是化阴化阳,是有余还是不足,是沉而弱,可能就从阴化,从水化,就是说木火升达不足,是沉郁在下,显示出不足之象,都是寒象。如果是沉郁而实呢,就是以郁为主,需要以舒达为主,如果是沉实的话,就要舒解心气,以辛凉、辛散为主。苍朴这些开达郁结,而不应该是以辛热为主,六部有六部之象,黄元御先生在脉法里把六部之象解释的非常透彻。土之所以升降失职者,木刑之也。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木荣而不郁。土弱则不能达木,则木气郁塞,肝病下陷而胆病上逆。胆木化气于相火,胆木右降,则相火下蛰而不上炎,胆木逆升,相火上炎而刑肺金,肺金被克,清气郁蒸,而生上热,于是右寸之脉亦大。肝木主升,肝木不升,生气抑遏而生下热,于是左尺之脉亦大。右寸之大者,肺金之上逆也,左尺之大者,肝木之下陷也。这是讲六部的升降方向。相反,在临床上只用这个是不够的,还要看一部之升降,比如左关这一部脉象,它来,脉搏跳动,跟呼吸一样,它一来一往,一发一收,这脉象就搏动,就好象木火升达,脉象一去象金水收敛,脉象来的时候有点郁滞,来的时候时间比较长一点,这时就要考虑木气有郁滞了,来的时候有力;收的时候,时间特别短,又没有什么痕迹,这时就要考虑,金水敛降不足,但脉象要查就查主要有问题的,来的时候脉形比较壅滞,脉行涩,走的时候脉象比较轻利的话,往往是升发上的问题。在一部的脉象,考虑升降,是金水收敛问题后,这一部脉象来去有了,然后看它是上、下,是偏于浮还是偏于沉,考虑到脉象是升有余还是降有余,就象我们考虑脉象寸大还是尺大?来去可以判断两关的现象,还有至、止,至、止是六部脉象比较不能代替的,因为有的脉象很快的跳一下,休息一会,然后再跳一下,止的时间是很长的,就是整个脉气滞涩、郁阻的时间比较长。还有的脉,象滑脉,不停的流,往来流离不停息,脉道流利,人的六气充盛浮在外面,收不足,所以上、下、来、去、至、止,大家在搭脉时仔细体查一下。黄元御先生把脉法解释的非常透彻,讲的是真正的脉理,从古到今讲脉理的人不多,因为大多数人都不太懂,懂的人又讲不明白。今天就讲到这里,大家有什么问题提一下。关于二十四脉,下来我会专门给大家讲,关于六部浮沉讲的什么意思,六部的滑涩有相对应什么机理,会门别类的给大家讲讲。问:毛折乃死,是什么意思?答:毛折就是说皮肤汗毛,人的内伤疾病是从内而外的,即然发展到了皮毛了,在内经上,毛折,是说皮脆,皮肤非常干燥,毛发折断,这时疾病发到了极点。古人讲,练习导引、内功,易筋断骨,讲内练,洗髓伐毛,即内在的骨髓和外在的皮肤是相对应的,真正功夫练的好会练到皮毛上,这是功夫达到很高层次上的现象。洗髓伐毛,第一步是易筋锻骨,从筋骨入手,然后是洗髓,然后才是伐毛,色不折,毛折乃死。问:男女左右,大小不同,道理在哪里?答:左大顺男,右大顺女,男的是阴中一点阳气,所以要升达;所以左路升达之气就偏于旺盛一起。女的是阳中有一点真阴,所以,以降为用,右脉偏大一点,偏有力一点,这是对女子有利的。但是在临床上遇见左右不一样的,参考刚才说的就行了。问:讲讲六阴脉。答:六阴脉我知道的也不多。六阴的脉象是六脉沉数,这种脉象在临床上,有不少女性患者是六阴脉,六阴脉象可以不是病态,对于有六阴脉脉象的妇女来说,是一种符合生理的状况。有些妇女性情比较含藏的,脉象比较柔弱,这是先天的秉赋,按古人讲也是一种贵象。但是看六阴脉一定看六部脉,根据六部脉仔细评判,不能妄下结论,就说是六阴脉。问:脉细代表什么含义?答:脉细主要是针对脉形来说的。根据脉形可以得出脉形细弱,这在临床上,细脉首先是脉道不充盈,往往是血不足的表现。在临床上很多人把细脉和濡脉放在一块,因为阴份不足,容易浮起来,所以脉濡细。但是一部脉象,大家可以根据四季脉法,洪脉是扩大,玄脉是升达,毛脉是收敛,迟脉是敛藏之象。这几种脉象都可以夹杂细脉,如果参杂细脉的话,这个脉本身不足盈,这时根据细脉的不同间杂的滑涩之象,来判断是郁滞导致还是由气血不足来导致的。根据兼夹脉象,内经说的查独,察看六部脉,必须要查独,哪一部脉有独特的,与其它脉不一样,这部脉基本上就是病脉。内经里查独、查兼,查陷下,内经对于脉法的三查。兼就是兼脉,兼杂什么脉象,比如弦细,兼,就是兼并的兼。陷下是部位。问:牙痛有何妙方?答:曾经有个方子,就是熟地30—60,细辛5-10,煎煮后漱口,很多病人马上可以止痛。但这只是一个治标的方法。具体内服药还要靠辨证。还有点时间,给大家讲一下,前几次讲课有人反复问口咸、口苦怎么治。口苦是为木火,口咸是金水之气不得敛藏。中土化生五味后,木火生达,金水敛藏,木火生达的时候,木火之气欲生达而不得生达,容易产生酸苦之味。木气欲升而不得升,是酸;火气欲达不能达,欲开散不得开,上焦有火,金气欲敛不能敛,则口辣,辛;水气欲藏不能藏,口咸。这是因为五脏四气因为不及而产生的太过,这时根据它的虚实或助之,或平之,象木气不及产生口酸,很多人一见口酸以后,两种治法就出来了。一种是清热,清热之后也可以治口酸,但不是好的治疗方法。还有一种是升达肝木,木气不升,则导致口酸,口酸往往是因为脾湿,中焦脾胃寒湿,木气不得升达,这时口酸。木气不得升达很容易化火,所以中焦湿而且带热,中焦湿热的病人反而口酸,这时要注意不能一味的清热。在利湿燥湿的同时,适当要荣升肝木。好多病人口辣,这是金气不得敛降。首先要看胃气降不降,也许是胃气不得敛降引起的。所以不能只清肺,要看中焦,还要化湿。相对应的口咸,口咸是肾水不得敛藏,不得只利水还得镇水,象真武汤。在临床上,有些口咸的病人我用真五汤,总之口咸的病人是要温阳利水的。口中产生的五味,总归是由土湿。问:吐酸水的病机?答:吐酸水往往是胆胃之气上逆产生的。胆胃之气上逆后,就要降胆胃,首先看是否要舒肝,很多人用柴胡温胆汤,治疗食管炎,胃十二指肠反流、合降胆胃之气。第一中土要燥湿,第二降胆胃之气。黄元御先生在舒肝的时候,必用桂枝,这是他的表法,大家不能一窝蜂都这么用。本来胆胃之气就降不下来,中枢就舒展不利,再用桂枝一顶,彻底就下不来了。这时就该用点柴胡、苏叶,用这一类的药,即能够降胃气,又能舒达胃气。再者,本来就经血亏虚时,又郁阻,又需要升肝木时,可以用点防风、白勺,这都是变法,不能说一上来就用桂枝,有时会产生一些弊病。当然桂枝是个大法,是个好药,在个别情况下我们知道怎么用。第一,临床一见吐酸水就用瓦楞子,乌贼骨,这些可用可无,都是些小药,治标不行,但用也行。大法对了以后,用了它们效果可能会更快些,大法不对,用它们一分都不会管用。问:有个朋友找医生号脉时告诉他是心肌肥大,请问这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判断的?答:这是临床经验了。根据临床经验判断的。当然心肌肥大这是猜测出来,中医不是这样断定的。什么情况下是心肌肥大呢?心衰的病人,高血压的病人,还有扩张性心肌病的病人,但这些病人有时脉象可能不一样。所以不能说就一点判断什么样的脉象是心肌肥大。吐酸水和口酸还不是一回事。在临床上胃中灼热吐酸水的病人,可以根据从阴化从阳化来看,仲景的半夏泻心汤,对于治疗这些病人很大一部会都有疗效。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虚,大则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格者不及天地之气。关格者不得小便,格则土逆。这一点浮大,是有程度的。不是说一般的,一般的心火炽盛病人临床上是很多的,而且是外感病人,寸口脉浮大,外感一过,身体内的阳气浮动发热,寸口脉浮大的病人……灵枢脉度17讲的,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容,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不能容,故曰格。阴阳俱盛不能相容故曰关格。这两处关格讲的是一个意思。但这两处是阴气太盛,为什么阴气太盛?并不是阴气太盛,是一气欲升不得升被阻于下了,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容,阳气不能被容,阴气不能容润了,这是阳气不能由阴出阳了,故曰关,关在里面。阳气太盛,阴气不能容,阳不能归根,不能敛了,故曰格,阳气都被格在外面了。阴阳俱盛不能相容故曰关格,这个关格讲的是寸口脉的尺寸大到一定程度了才能是关格,但是在脉经上讲的,脉要大到几倍几倍,这不好说,当然经常搭脉的时候,手底下会有这个度,用几倍几倍有时不确切。因为手底下是意会知,不能量化,现代医学最大弊病是量化,所以脉经上认为是不可取的,它表达方式不对,但意思是对的,必须大到什么程度。半夏泻心汤是少阳方,由于太阴中土寒湿,导致胆胃之气上逆,所以有温太阴降阳明少阳是半夏泻心汤的意思。因为造成肝气不得升达的原因是中土有寒湿,所以,干姜人参足以舒肝,干姜本身是辛的,辛开苦泄,干姜为辛,所以舒肝不一定柴胡,也不一定桂枝,干姜一味足以。大家要体会药物的之间的性味,产生升降这种作用,这样开方子慢慢逐渐细腻下来,对于古人过去很多医案,就会理解的深刻一些,其实过去很多古人的医案有不对的,但他看的病是对的,但他自己理解的理论是不对的,我们能从中理解到真正的机理就行了。

    







































头部白癜风怎么治疗最好
专科白癜风医院北京哪里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wasm.com/lcbx/42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