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输卵管积水 > 疾病治疗

其他相关考前冲刺四

二十九、精神障碍(次要)   (一)概述   精神障碍又称精神疾病,是人脑受到各种不良因素影响,发生病理生理变化和功能损害,出现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异常。   精神病特指具有幻觉、妄想或明显的精神运动兴奋或抑制等“精神病性症状”的精神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重性躁狂症和抑郁症等。因此,精神病只是精神障碍中的一小部分。   临床上常见的精神障碍多数病因不明,病因相对明确的只有“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和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等少数几大类。一般认为精神障碍是多因素病因。   (1)生物学因素   1)遗传。   2)神经发育异常。   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肿瘤与外伤、躯体疾病、创伤与中毒等。   (2)心理社会因素   1)人格:人格不健全者容易患精神障碍。   2)应激:是指个体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困难、处境等事件,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个体环境中所出现的各种对个体带来心理影响的事件时机体的反应过程。   (二)精神障碍的症状学   (1)错觉:错觉为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2)感知综合障碍:指患者感知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身,但对其个别属性的感知发生障碍,多见于癫痫。   (3)幻觉:幻觉是一种虚幻的知觉体验。即在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时的知觉体验。幻觉为常见的精神病性症状,多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酒、药物依赖,癫痫以及急慢性精神病。   (4)思维障碍;   (5)药物依赖:分为躯体依赖和心理依赖。心理依赖又称精神依赖,先使吸食者产生愉快满足的或欣快的感觉,驱使使用者为寻求这种感觉而反复使用药物。心理依赖构成药物滥用和依赖的主要特征。躯体依赖:是指由于反复使用某种药物或物质所造成的一种躯体的适应状态,表现为耐受性增高和戒断症状。三十、颈肩痛(次要)   (一)概述   颈肩痛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指各种类型的颈椎病,泛指也包括肩周炎。前者是指颈段脊椎病变后所引发的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根、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而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滑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炎症。颈肩痛可由多种疾病造成,其临床表现多样。   (二)常见病因与分类:   按照造成颈肩部疼痛的病因,可分为以下几类:1.外伤性   (1)急性损伤:可见于肌肉牵拉等外力造成的急性颈肩部软组织损伤,而由于高能量损伤如车祸、高处坠落等造成的多为颈椎、肩部骨折、脱位、脊髓、神经损伤。   (2)慢性损伤:由于不良体位、伏案工作时间过长等原因造成的慢性积累性病变,常在受到寒冷、潮湿等不良刺激后发生颈肩部疼痛。   2.退行性病变退行性病变是造成颈肩痛的主要原因,由于年龄的增长以及多种急慢性劳损导致颈椎间盘退变,继发椎间关节退行性病变,逐渐导致颈椎间盘髓核脱水、纤维环膨出、破裂、突出,颈椎间隙变窄、椎间韧带损伤、松弛,造成椎体不稳,进而导致脊髓、神经根、血管以及交感神经等组织受压,由此产生的颈、肩、上肢的相应临床表现,以颈肩痛为主。   3.炎症   (1)化脓性感染:颈肩部骨与关节、软组织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者常引发急性持续性疼痛,而结核杆菌对颈肩部组织的侵犯形成的炎症可引起持续性钝痛。   (2)无菌性炎症:由于慢性损伤可使肌肉、筋膜、韧带、关节囊、骨膜、脂肪、肌腱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创伤性无菌性炎症反应,造成相应部位活动时疼痛及受限。由于气候改变如寒冷潮湿及身体过度劳累均为诱发因素,如肩周炎、颈肩肌筋膜炎等。   4.肿瘤   虽然肿瘤造成的颈肩部疼痛较少,但发生于椎管内外、肩部软组织、骨与关节的颈肩部良性肿瘤、原发恶性肿瘤、转移性肿瘤等亦是造成颈肩部疼痛的病因之一。   5.内脏疾病   颈肩部疼痛不单纯可能为局部病变所致,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患者有时感到颈肩部疼痛,且向上肢或手放射,特别是左上肢内侧,而发生于右侧颈肩痛也可能由胆石症胆囊炎及肝病引起。   6.神经系统疾病   如脊髓肿瘤、脊髓空洞症、脊髓侧索硬化症、进行性肌萎缩等疾病其临床表现也可为颈肩部疼痛。   (三)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与特点   1.颈肩部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大多为单侧,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活动受限。急性损伤多为刀割样或撕裂样、严重者疼痛难忍,任何活动均可以加重疼痛,肌肉可呈痉挛状态。慢性损伤多为颈肩部酸胀伴紧束感。颈肩部压痛明显、范围广泛、局部软组织轻度肿胀疼痛,可放射到一侧或两侧肩部及肩胛骨内侧。   2.颈肩部外伤造成的骨折、脱位:一般有车祸、压砸或高处坠落等高能量损伤病史,颈部疼痛明显、不能活动,常伴有脊髓损伤症状。而肩部骨折脱位时,常表现为以肩部疼痛、活动受限为首要症状,应注意在肩部骨折脱位时可伴有臂丛神经损伤。影像学检查在颈肩部骨折、脱位的诊治中具有重要意义,应作为怀疑颈肩部骨折脱位的首要检查。其不仅能够明确有无骨折以及骨折的性质,同时也能够发现、排除腰椎结核、肿瘤、风湿或者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x线检查可了解骨折部位、损伤类型和移位程度,CT检查能够从多平面显示骨折后椎体、椎弓以及关节突损伤情况。伴有脊髓损伤表现时,MRI是了解椎骨、椎间盘对脊髓的压迫、脊髓组织的血肿等情况的重要检查手段。   3.颈椎病颈椎病是引起颈肩部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可分为多种类型。其临床表现既有相似之处,亦有不同特点。   (1)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率最高(5O%-6O%),以根性痛和根性肌力障碍为特点。是由于颈椎间盘髓核向后外侧方突出或钩突关节增生压迫神经根所致。表现为一侧颈肩上肢反复发作的疼痛、麻木,仰头、咳嗽时加重,可因劳累、寒冷、睡眠不佳而诱发。体检时可发现颈部活动受限、患椎棘间及椎旁有压痛,并向上肢放射。手指麻木活动不灵、精细动作困难,严重者患侧手部大小鱼际肌及骨间肌萎缩。神经根牵拉试验及压头试验阳性,但应注意双侧对比。   (2)脊髓型颈椎病:约占颈椎病的10%-15%,是由于多种因素压迫或刺激脊髓所致,临床症状繁多,病程较长缓慢进行,主要表现为上肢或下肢运动障碍、四肢麻木、共济失调、自主神经及括约肌功能障碍等。体检时可有肢体远端不规则感觉障碍区,肌萎缩,肌张力高,键反射早期亢进,后期减弱或消失,可出现病理反射。影像学检查尤其是MRI检查对诊断此病具有重要意义。   (3)椎动脉性颈椎病:由于颈椎退行性变等原因导致颈椎横突孔增生狭窄、上关节突增生肥大造成椎动脉受压、痉挛狭窄或扭曲所致,除颈肩部疼痛外,主要为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如头晕、头痛、视觉障碍、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猝倒等,旋颈诱发试验阳性,MRA检查能够提供较清晰的图像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大帮助。   (4)交感神经性颈椎病:由于颈椎各种结构的病变直接压迫或刺激了颈椎旁的交感神经,产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①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主要为眩晕、偏头痛、头晕等,转头时加重。眼部症状为视力减退、视力.障碍、瞳孔扩大或缩小、眼后部胀痛,心跳加速、心律不齐、心前区疼痛、血压升高、肢体出汗异常;②交感神经抑制症状,主要表现于头昏、眼花、流泪、鼻塞、心动过缓、血压降低、胃肠胀气等。   4.肩周炎又称50肩或凝肩,中老年病人多见,女性多于男性,表现为疼痛逐渐加重,特点是活动时疼痛、夜间加重、功能受限。疼痛可向颈背及上臂放散。患侧肩关节活动受限,肩部僵硬,严重者造成梳头、穿衣等日常生活困难。体检时疼痛主要位于肩部周围肌健与骨组织的附着点及滑囊、肌腱、三角肌萎缩。外展、外旋及手臂上举明显受限并使疼痛加重。   5.颈椎结核颈椎结核虽然较为少见,但其截瘫发生率高。起病缓慢,可引起颈背部疼痛、劳累后加重、夜间可减轻、咳嗽加重,常用手撑住下颌,颈部活动明显受限,亦可由神经根受压表现。肺部多有原发结核病灶,多伴有低热及午后潮热等中毒症状。血沉、结核菌素试验以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并与其他疾病相鉴别。三十一、关节痛(重要)   (一)概述   关节痛是关节炎症的最直接反映,几乎见于所有关节炎患者中。关节痛可分为急性关节痛与慢性关节痛两种类型。急性关节痛起病急,有发热和关节急性炎症的特点如红、肿、热、痛与功能障碍;慢性关节痛常迁延数月甚至数年,临床主要表现为关节肿痛、畸形以及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病程长期迁延可以导致骨质疏松和明显的失用性肌肉萎缩。由于引起关节痛的病因很多,而它们的临床表现又很相似,所以,在临床上诊断和鉴别诊断有时比较困难。   (二)常见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1.病因和发生机制   (1)急性关节痛   1)与感染因素有关的关节炎:如急性化脓性关节炎、病毒感染所致关节炎等。   2)与自身免疫与变态反应有关的关节炎:如风湿热、过敏性紫癜(关节型)等。   3)与代谢有关的关节炎:如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等。   4)与肿瘤有关的关节炎:如急性白血病关节炎等。   5)其他:关节急性损伤等。   (2)慢性关节痛   1)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与脊柱炎有关的关节病:如强直性脊柱炎,赖特综合征等。   3)与代谢有关的关节炎:如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等。   4)与退行性变有关的关节炎:如骨关节炎等。   5)与感染因素有关的关节炎;如结核性关节炎、梅毒性关节炎等。   6)骨和软骨疾病:骨质疏松等。   7)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等。   8)其他:关节慢性损伤等。   2.临床表现   (1)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关节炎症和骨质破坏为主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男女发病率约为1:3。其临床特征是:对称性多关节炎,以双手、腕、肘和足关节的疼痛、肿胀及晨僵最为常见。患者可有发热、贫血、皮下结节、血管炎、心包炎及淋巴结肿大等关节外表现,血清中可查到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等多种自身抗体。未经正规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可反复迁延多年,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   (2)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多因素参与的、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多系统受累以及血清中出现以抗核抗体为代表的多种自身抗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主要临床特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好发于育龄期女性,男女比例为1:9。其关节表现为压痛,肿胀或积液,但关节炎为非侵蚀性。   (3)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侵犯中轴骨骼为主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骶髂关节炎为标志。炎症可以累及髋、膝、踝、肩等关节,也常累及肌腱、韧带附着于骨的部位(肌腱端),可引起肿痛、纤维性及骨性强直。本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与HLA-B27基因密切相关   (4)骨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变性、破坏和骨质增生为主的慢性退行性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及活动受限。中老年人多见,男女比例为1:2。最常累及手的远端指间关节及膝、髋、脊柱、足跖趾关节等负重关节。病人会感到在静止时有疼痛,一般称为“休息痛”,即关节处于一定的位置过久,或在清晨,病人感到关节疼痛。   (5)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组疾病。最常见于中年男性,临床上常见高尿酸血症、痛风性关节炎、痛风性肾病、痛风石等,并常与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同时存在。   (6)感染性关节炎:细菌、病毒或真菌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途径进人关节导致关节炎,包括微生物的直接入侵或经血循环播散至关节腔内。不同病原体感染关节时的途径不一,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化脓性关节炎是由细菌感染关节所致,多见于儿童及年老体弱者,易发生在膝关节和髋关节,如不能得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细菌可以破坏关节结构,导致关节功能丧失。   (7)风湿热:风湿热是上呼吸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侵犯关节、心脏、皮肤等器官。其关节炎呈游走性、多发性,以膝、踝、肘、腕、肩关节等大关节受累为主,局部可有红、肿、热、疼痛和压痛。   (8)结核性关节炎:大部分病人为单关节发病。多见于儿童、老年人和营养不良者,病变关节可以出现疼痛、肿胀、活动障碍,关节疼痛多在活动时加剧,休息后稍减轻。滑液或滑膜组织中可见抗酸染色阳性杆菌,结核杆菌培养80%为阳性。   (9)关节损伤:关节遭遇外伤或暴力作用会导致关节损伤,重者出现关节脱位、韧带损伤。   不同关节痛的特点与鉴别方法

疾病

起病

多发人群

晨僵

主要受累关节

实验室检查

与活动关系

类风湿关节炎

中老年

+++

对称性

RF(+)

——

女性

小关节为主

休息后缓解

骨关节炎

老年人多见

+

负重关节

——

活动后缓解

风湿热

青少年

-

大关节对称性游走性

ASO(+)

——

化脓性关节炎

少、老弱有感染史

-

单个大关节

滑液/滑膜找到病菌

活动后加重

结核性关节炎

结核感染史

-

单个大关节

滑液/滑膜结核菌培养可(+)

活动后加重

系统性红斑狼疮

急/缓

年轻女性

+/-

无特殊

ANA(+)

——

痛风

中年男性

-

第一跖趾关节

尿酸高,滑液/滑膜尿酸结晶

活动后加重

强直性脊柱炎

青壮年男性

+

腰髓部下肢关节

RF(-)HLA-B27(+)

活动后减轻

关节损伤

重体力劳动者,运动员

-

受伤关节

——

活动后加重

三十二、腰腿痛(次要)   (一)概述   腰腿痛是指下腰、腰骶、骶髂、臀部等处的疼痛,有时伴有一侧或两侧下肢痛、马尾神经症状,是最常见的骨科疾病之一,约7O%-8O%的人在不同时期经历过腰腿痛。   (二)常见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特点   1.常见病因   (1)急性或慢性损伤。   (2)退行性改变。   (3)先天性发育不良。   (4)炎性病变。   (5)功能性缺陷。   (6)内脏疾病。   (7)肿瘤。   (8)其他:过度肥胖、血液疾病、内分泌失调。   2.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根据起病急缓大致可分为急性腰腿痛和慢性腰腿痛:   (1)急性腰腿痛:疼痛突然发生,多较剧烈;一般持续时间小于6周。引起急性腰腿痛的原因有很多,大多数与外伤有关。常见的有急性腰肌扭伤、腰椎棘间韧带损伤、腰椎小关节紊乱症、腰椎压缩性骨折、骶髂关节半脱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临床特点:①疼痛剧烈、急骤,疼痛突然发生或早晨不能起床,自觉腰部疼痛难忍,随腰部活动而加剧,平卧后可减轻,压痛点较固定、明确,也可向大腿部放射;②强迫体位:严重者多卧床不起,不敢翻身,站立时不能直腰,腰弯向一侧,走路跋行,侧卧时屈膝屈髋可减轻疼痛;③活动受限:腰椎前屈、后伸、侧弯、左右旋转,伸膝、屈膝可引起疼痛;④肌肉痉挛;⑤直腿抬高试验阳性,“4”字试验阳性等。   (2)慢性腰腿痛:疼痛持续发生,多数程度较轻或时重时轻,一般持续时间大于12周。慢性腰腿痛较急性腰腿痛在就诊病人中多见,常见原因:①急性腰腿痛的后遗症;②累积性慢性损伤:多见于重体力劳动的工人、汽车司机、农民等;③骨质增生、退变:都是一个长期、慢性过程,出现腰腿痛表现,时好时坏;①肿瘤等。   临床特点:①病程时间长,多在3个月以上,患者往往有职业特点;②各个年龄段均可见,但以中老年人为多;③疼痛局限,两侧交替出现,叩痛、压痛明显,一般痛时不太剧烈,反复发作;用止痛药物可以缓解,但不能巩固,易复发。三十三、异常阴道流血(次要)   (一)概述   异常阴道流血是除正常月经外,来自生殖道任何部位的异常出血的统称。出血可来自外阴(处女膜、阴道前庭)、阴道、宫颈、子宫、输卵管等处,绝大多数来自子宫。阴道流血可表现为经量增多、周期不规则的阴道流血、无任何周期可辨的持续性阴道流血、停经后阴道流血、阴道流血伴白带增多、性交后出血、月经间期出血等。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引起阴道流血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类:   1.卵巢内分泌功能失调:包括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和排卵性月经失调,以及排卵期出血。   2.病理性妊娠:常见于各种流产、异位妊娠、胎盘异常以及产后出血等。   3.内生殖器炎症:如阴道炎、宫颈炎和子宫内膜炎等。   4.生殖器肿瘤:子宫肌瘤是引起阴道流血的最常见良胜肿瘤。其他多为恶性肿瘤,如外阴癌、阴道癌及肉瘤、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子宫肉瘤、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等;具有雌激素分泌功能的卵巢肿瘤也可引起阴道流血。   5.损伤和异物:生殖道损伤和阴道异物可致阴道流血;宫内节育器选择不当,压迫子宫内膜致局部坏死、溃疡,引起出血。   6.外源性性激素:使用雌、孕激素不当或不规则服药以及口服避孕药中雌激素剂量过低或漏服,均可引起阴道流血。   7.全身性疾病:引起凝血机制障碍的全身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瘫、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肝功能损害等,可表现为不规则或大量阴道流血。   (三)分类及临床表现   1.有规律周期的阴道流血: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经量增多:表现为月经周期正常,但经量多或伴经期延长。多见于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宫内节育器或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也见于凝血机制障碍所致出血。   (2)月经间期出血:又称排卵期出血。发生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4-15日,系月经间期卵泡破裂,雌激素水平暂时下降不能维持子宫内膜所致。出血量明显少于月经血量,常历时3-4日,偶可伴下腹部疼痛或不适。   (3)经前或经后点滴出血:月经来潮前后数日持续少量阴道流血,常淋漓不尽。见于排卵性月经失调、宫内节育器副反应,也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   2.不规律阴道流血:多见于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也见于子宫内膜癌等。无任何周期可辨的长期阴道流血多见于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   3.接触性出血:于性交后或阴道检查后立即出现的阴道流血,量多少不定,色鲜红。常见于宫颈炎、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宫颈息肉、早期宫颈癌或膜下子宫肌瘤。   4.停经后阴道流血:若患者为育龄妇女,首先考虑与妊娠相关的疾病,如流产、异位妊娠或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若患者为青春期无性生活史或绝经过渡期妇女,且不伴有其他症状,应考虑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绝经过渡期患者还应排除生殖道恶性肿瘤。   5.阴道流血伴白带增多:见于晚期宫颈癌、子宫内膜癌、黏膜下子宫肌瘤伴感染、宫颈息肉等。   6.绝经后阴道流血:首先应考虑子宫内膜癌,也可见于萎缩性阴道炎、宫颈息肉、子宫内膜炎或其他生殖道恶性肿瘤等。   7.外伤后阴道流血:常见于骑跨伤后,流血量可多可少,伴外阴部疼痛。性交致阴道裂伤也可引起阴道流血。   8.间歇性阴道血性排液:应警惕输卵管癌的可能。三十四、血尿(重要)   (一)概述   血尿并不是一个疾病的名称,而是泌尿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它可以由泌尿生殖系统或邻近器官疾病引起,也可能是某些内科疾病或全身性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   正常人在一般饮食、生活和活动的情况下,尿液中无红细胞或个别情况下偶然出现极少量的红细胞。新鲜离心尿沉渣红细胞数在0-3个/高倍视野,若尿内红细胞异常增多则为血尿。仅能用显微镜检出的血尿称为镜下血尿,若尿液中含血量>1ml/ml则尿液呈红色或呈洗肉水色,称肉眼血尿。   (二)常见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   1.泌尿外科疾病   (1)泌尿系统肿瘤:血尿多为无痛性间歇性肉眼全程血尿。   (2)泌尿系统结核:80%以上肾结核的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和终末血尿,且呈慢性进行性加重。除血尿外并有脓尿,尿沉渣涂片可能查到抗酸杆菌。晚期肾结核可因输尿管梗阻,膀胱症状自行缓解,尿检亦转阴性,患肾无功能甚至钙化,称为“肾自截”。   (3)泌尿系统感染:①急性肾盂肾炎或肾实质感染常伴发热及患侧腰痛,膀胱刺激症状不明显;②糖尿病患者或常服止痛药者可出现肾乳头坏死,肾乳头脱落出血明显,甚至发生梗阻加重感染症状;③女性膀胱三角区尿道炎可以出现剧烈的膀胱刺激症状和终末血尿而无脓尿;④男性出现膀胱刺激症状及发热常为急性前列腺炎,直肠指诊前列腺压痛,尿中可有红、白细胞;⑤尿道口红肿,有血性脓液流出应考虑淋病。   (4)尿石症:①肾盏结石尿中有时可见红、白细胞;②肾盂结石常有腰部隐痛或绞痛发作,运动和颠簸后血尿加重;③输尿管结石常发生绞痛伴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④膀胱结石常见于男性小儿或老人,常有排尿困难或排尿中断。   (5)泌尿系统损伤:以肾损伤、尿道损伤为多见。其病因多为外界暴力撞击、锐器刺伤及运动性损伤,大多有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   (6)丝虫病:丝虫病易发生乳糜尿,同时伴出血时为乳糜血尿,乳糜试验阳性。有在流行区居住史、乳糜尿历史或有阴囊部象皮肿时怀疑本病。进食高脂肪饮食后症状加重。   (7)运动性血尿:①军事训练和剧烈运动可使约50%的人员出现镜下血尿;②拳击运动员最易发生镜下甚至肉眼血尿,运动姿势使右肾压向前下方致肾静脉淤血,甚至肾盏穹窿破裂;③田径运动员还可以引起膀胱出血。   (8)肾下垂:肾下垂时肾蒂受牵拉导致静脉淤血,长期站立工作者可以发生血尿;站立位B超或静脉尿路造影即可诊断。   (9)肾血管异常:①肾血管畸形、动脉瘤、动静脉屡、海绵状血管瘤、肾静脉栓塞、肾梗死等,肾动脉造影有助于诊断;②肾盂黏膜的微小血管瘤、肾乳头、肾盂、输尿管、膀胱以及尿道的静脉曲张都可以发生肉眼血尿。内腔镜检查多可发现病变部位。   2.泌尿内科疾病   (1)急性肾炎综合征:有镜下血尿以至肉眼血尿。尿中有大量蛋白、红细胞管型、相差显微镜下有畸形红细胞。   (2)特发性肾脏血尿综合征:IgA肾病、特发性灶性肾小球肾炎;多见于男性,临床表现轻微,蛋白尿不明显且少出现红细胞管型。   (3)遗传性肾炎:小儿发生血尿,常伴有耳聋。   (4)急性非感染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可发生镜下血尿以至肉眼血尿,无畸形红细胞,有时可见嗜酸性红细胞。

二十七、腹部肿块   (一)概述   腹部肿块是正常局部解剖之外病理新生物的占位病变,是腹部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消化内科常见的临床体征。多因患者种种不同症状的描述和查体发现,但也有因腹部肿块为主诉而就诊者。针对腹部肿块要明确的重要问题,首先是定位、其次是定性、最后判断全身病理改变及其程度,从而决定处理方法的可行性、可能性和效果。   (二)发生部位   按腹部解剖腹部肿块可分腹壁、腹腔和腹膜三个部位。   1.腹壁肿块:相对少见,多属良性病变。常见病变有脂肪瘤、纤维瘤、肉瘤、血肿或腹壁病。   2.腹腔肿块:最常见、最难诊断的一种。查体的特点是:让患者膝胸位,因腹前壁和腹腔内腔下垂,肿块可随之下垂,触诊较清楚。   3.腹膜后肿块:临床常见,多为恶性病变。早、中期多无临床症状。因居腹膜后,缝隙极小,故其特点是:固定,触诊深较困难。查体特点是:让患者膝胸位,因为肿块不随腹腔器官下垂而下垂,触诊更困难、不清楚,这是区分腹腔内和腹膜后占位病变的主要方法。   (三)发生的原因   1.肿瘤:目前最常见的腹部肿瘤以腹部肿块为主要症状和体征,发病率明显上升。根据肿块增长速度快、质硬、不光滑、活动变小和伴发局部症状(梗阻、出血)及全身症状(消瘦、纳差、乏力等),结合物理学和实验室检查可以得出诊断。   2.炎症:较多见,腹膜炎或腹部外伤史,可能出现腹腔脓肿,有阑尾炎病史,可能发生阑尾周围脓肿。肿块界限不清,活动度小,有明显压痛或反跳痛,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   3.梗阻:常因肿瘤、结石、粪石等对各种管道产生不同程度梗阻,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消化道的肿块。肿块多不规则、边界不清、活动度小、有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肿块局部和全身症状的特点是:发展、加重快而多。   4.结核:因环境污染导致世界各国结核病又死灰复燃,肠结核往往以肿块为表现,好发回盲部,腹部柔韧感,消化道钡餐呈“跳跃征”,还有低热、消瘦、盗汗等全身症状。   5.免疫性:发病率较前增高,多表现在回肠和结肠出现不规则肿块,较硬,活动度小,出现肠梗阻症状或肠内瘘表现,称克罗恩病。









































北京治疗白癜风能根治
治疗白疗癜风用那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wasm.com/jbzl/93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